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 > 智库观点 > 正文

智库观点|公益科技期刊数据资源与出版服务平台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 2023-06-09 16:45 来源: 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

科技期刊资源平台是服务于本国公民科技交流、科技素养提升的基础建设,其作用的发挥受期刊平台建设、期刊发表语言、阅读下载数量、版权与访问费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美国、巴西等多国已形成国家公益平台与市场化期刊出版资源平台互补的局面,对于科研传播和使用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近年来国内各界对开放获取理念认可度的提高以及我国数字研发、大数据分析、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建设我国自有权威性公益性期刊出版平台的时机已成熟。在此背景下,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于2022年承接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项目开展“公益科技期刊数据资源与出版服务平台建设研究”,课题负责人为清华大学出版社副总编孙宇。本研究通过文献调研、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定性定量研究,推导出我国建设公益科技期刊数据资源与出版服务平台建设路径,并基于我国国情提出具体的建设建议。主要观点提炼如下:

一、我国公益科技期刊数据资源与出版服务平台特征

在对中国国家科技期刊开放平台、中国科学院科技论文预发布平台 (ChinaXiv)、中国科技论文在线、领跑者 5000(F5000)、SciOpen、中国知网、Pubmed Central、日本科学技术信息集成系统(J-STAGE)、韩国公益科技期刊数据资源和出版服务平台(KoreaMed Synapse)、巴西网上科技电子图书馆(SciELO)、非洲在线期刊(African Journals Online,AJOL)、瑞典开放存取期刊目录(DOAJ)等国内外12个数据平台的建设背景、建设目标、数据资源现状、运营措施与现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基础上,课题组开展了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提出“公益平台”是一种为进行各项公益活动所提供的工作环境或条件的集合,是为开展公益活动事业提供一切服务及保障而成立的一个机构或单位组织平台;也是一种将整合的各种公益力量和资源更直观和更直接地服务于公益需求对象,以追求公益效率最优化、公益效能最大化、公益损耗最小化为目标的创新公益模式。

科技期刊数据资源不仅包括作为科研成果载体的期刊或期刊中的文章,还包括科研成果相关的数据;出版服务平台是期刊和文章的出版和发表平台,建有同行评审机制和预印本服务,平台面向的是出版者、期刊或者采购机构的服务平台,提供语言润色服务和投审稿服务。而“公益性”是指平台不以盈利为目的,从用户角度来说,“公益性”是指用户能够免费使用学术资源获取等基本服务(图1)。

图1 公益科技期刊数据资源与出版平台定义

二、我国公益科技期刊数据资源与出版服务平台建设的问题与挑战

1. 政策体系缺乏系统性持续性

支持政策层面,我国亟需形成一个系统化、连续性的政策引导与支持体系。围绕我国公益期刊数据资源和出版服务平台的建设,出台纲领性文件,明确平台建设的总目标、总任务、总路线、总发展规划等,就平台的建设要素、建设主体、发展机制等出台相应的14个具体文件(详见图2)。

图2 公益平台建设支持政策体系

2. 资金来源缺乏持续的保障机制

我国现有大部分学术资源开放获取与出版平台的资金来源并不公开透明,各平台的资助模式大多为政府主导,因国家项目委托而建,由事业单位或公益性机构承建和运营,缺乏持续的保障机制完善系统功能与平台拓展。

3. 平台功能缺乏体系设计与符合用户的持续需求更新

第一,国内各个平台之间的功能管理,尚未有统一的所需功能的标准;第二,国内各平台的功能过于单一,除了基本功能外,各平台推出的拓展功能(期刊影响因子查询、论文推送等)太匮乏,单个平台无法满足用户的大部分需求;第三,大部分国内平台缺乏定制化内容,仅有ChinaXiv平台提供了感兴趣领域论文的定制推送功能,缺少对用户感兴趣领域的大数据统计和分析的结果;第四,国内各平台对不同的文献资源有其专有权和共有权,一方面造成不同数据库的重复收集,同时在用户使用方面需要单独购买不同数据库才能满足同一主题检索下的学术需求。

4. 数据版权管理缺乏妥善解决方案与标准

现有版权管理尚未解决版权归属的多元性,理顺出版商、作者、共享平台之间的版权关系,版权问题对于知识库设置单位仍存在风险。而且平台与期刊数据对接要求或标准方面,我国现有学术资源开放获取与出版平台的期刊收录流程与标准参差不齐。

三、我国公益科技期刊数据资源与出版服务平台建设建议

1. 平台建设战略选择

基于我国公益科技期刊数据资源与出版服务平台的SWOT战略分析,课题组提出了4种我国公益平台建设战略模式,包括优势-机遇(SO)战略——加快“走出去”“引进来”公益平台建设策略、劣势-机遇(WO)战略——精细化服务为导向的合作策略、优势-威胁(ST)战略——民营平台转国有的转型升级策略、劣势-威胁(WT)战略——调整结构性短缺满足科技需求策略(图3)。

图3 平台建设战略SWOT分析

2. 建设初步方案

(1)建设目标

构建科技资源开放创新生态体系,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和全球科技创新。建设国际化开放科学基础设施,以国家级公益科技期刊数据资源平台与专业科创期刊开放存取互补的资源体系,增加科技人员与公众科技期刊访问的可及性。

近期平台建设初期应以保障国民基本科研需求与数据获取为出发点,更多面向中国的作者和读者群体,远期目标打造全球通用的数据资源平台。

(2)建设主体

建设以政府主导,基于现有国家公益性平台主体建设,加大持续投入力度。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建设多中心的网络,推动科技成果传播与转化。

国家公益性平台建设需要持续性的、稳定的财政资助投入,以专项资金项目为主体。多元化资金投入可以参考中国知网的采购收入或我国图书馆采购量作为参考值。

我国数据平台建设可以分两步走,专科数据平台建设难度相对较小,可以参考美国PMC的建设形式,将医学或其他类专科平台先行建立,而后扩展至综合学科平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将申报项目按学科进行归类,且此分类被绝大多数科研工作者所认可,专科数据平台可以据此分类。再根据开放科学的趋势,平台的建设还应有预印本平台。所以,我们平台的类型主要有三类,详见图4。

图4 我国公益平台的建设路径

(3)管理模式

平台应构建职权分明的组织架构,提升平台管理运营效率(图5)。

平台采用现代化管理组织架构框架。根据职权(平台发展、运营、编辑等)不同来构建组织架构,比如应该有负责平台发展战略、资金募集等总体事务的董事会、顾问委员会、编辑委员会,以及各项事务的执行团队等。

平台组织架构的选拔应该公开、清晰且透明。平台应该制定选拔范围以及标准,并严格按照规定执行。选拔过程应从地域、利益等多方面综合考虑选拔人员。

平台组织架构应职权分明。各层级、各部门相互协作,互相监督。

图5 我国公益平台建设组织架构

(4)内容规划

关于公益平台的功能,需要考虑文献的全文下载为机构和个人免费使用,全学科与专科共建的思路,鼓励学科搭建自有的平台。

公益平台的搭建应加强检索功能的实现,致力于打造一个属于中国自己的微软学术、谷歌学术。在检索功能方面,搜索引擎应该内容全面;可提供稳定的访问权限,使得用户可以获取全文;每一篇文章具有独特的身份证“DOI”,这将更加规范检索和容纳更多的科研文献。随着科技的发展逐步实现跨语言的检索。

(5)保障措施

一是平台建设过程中做好多方衔接问题。首先是有效协调出版服务各个主体的利益,实现“不损害大出版商、期刊出版机构的利益,同时提携小出版社的发展”的良好业态局面。其次是有效实现新建平台与现在平台的数据、内容等衔接。

二是应重视数据安全问题。首先是监管力度。公益平台以政府资金为主,需要执行单位或者监管单位负责推进工作,将资金的效用更大化,促进公益平台的高效、高质量建设;其次是数字安全。基于网络平台的公益平台,应该高度重视数据安全问题,保证作者的利益,以防不良分子攻击和破坏。

智库观点|公益科技期刊数据资源与出版服务平台建设研究


科技期刊资源平台是服务于本国公民科技交流、科技素养提升的基础建设,其作用的发挥受期刊平台建设、期刊发表语言、阅读下载数量、版权与访问费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美国、巴西等多国已形成国家公益平台与市场化期刊出版资源平台互补的局面,对于科研传播和使用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近年来国内各界对开放获取理念认可度的提高以及我国数字研发、大数据分析、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建设我国自有权威性公益性期刊出版平台的时机已成熟。在此背景下,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于2022年承接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项目开展“公益科技期刊数据资源与出版服务平台建设研究”,课题负责人为清华大学出版社副总编孙宇。本研究通过文献调研、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定性定量研究,推导出我国建设公益科技期刊数据资源与出版服务平台建设路径,并基于我国国情提出具体的建设建议。主要观点提炼如下:

一、我国公益科技期刊数据资源与出版服务平台特征

在对中国国家科技期刊开放平台、中国科学院科技论文预发布平台 (ChinaXiv)、中国科技论文在线、领跑者 5000(F5000)、SciOpen、中国知网、Pubmed Central、日本科学技术信息集成系统(J-STAGE)、韩国公益科技期刊数据资源和出版服务平台(KoreaMed Synapse)、巴西网上科技电子图书馆(SciELO)、非洲在线期刊(African Journals Online,AJOL)、瑞典开放存取期刊目录(DOAJ)等国内外12个数据平台的建设背景、建设目标、数据资源现状、运营措施与现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基础上,课题组开展了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提出“公益平台”是一种为进行各项公益活动所提供的工作环境或条件的集合,是为开展公益活动事业提供一切服务及保障而成立的一个机构或单位组织平台;也是一种将整合的各种公益力量和资源更直观和更直接地服务于公益需求对象,以追求公益效率最优化、公益效能最大化、公益损耗最小化为目标的创新公益模式。

科技期刊数据资源不仅包括作为科研成果载体的期刊或期刊中的文章,还包括科研成果相关的数据;出版服务平台是期刊和文章的出版和发表平台,建有同行评审机制和预印本服务,平台面向的是出版者、期刊或者采购机构的服务平台,提供语言润色服务和投审稿服务。而“公益性”是指平台不以盈利为目的,从用户角度来说,“公益性”是指用户能够免费使用学术资源获取等基本服务(图1)。

图1 公益科技期刊数据资源与出版平台定义

二、我国公益科技期刊数据资源与出版服务平台建设的问题与挑战

1. 政策体系缺乏系统性持续性

支持政策层面,我国亟需形成一个系统化、连续性的政策引导与支持体系。围绕我国公益期刊数据资源和出版服务平台的建设,出台纲领性文件,明确平台建设的总目标、总任务、总路线、总发展规划等,就平台的建设要素、建设主体、发展机制等出台相应的14个具体文件(详见图2)。

图2 公益平台建设支持政策体系

2. 资金来源缺乏持续的保障机制

我国现有大部分学术资源开放获取与出版平台的资金来源并不公开透明,各平台的资助模式大多为政府主导,因国家项目委托而建,由事业单位或公益性机构承建和运营,缺乏持续的保障机制完善系统功能与平台拓展。

3. 平台功能缺乏体系设计与符合用户的持续需求更新

第一,国内各个平台之间的功能管理,尚未有统一的所需功能的标准;第二,国内各平台的功能过于单一,除了基本功能外,各平台推出的拓展功能(期刊影响因子查询、论文推送等)太匮乏,单个平台无法满足用户的大部分需求;第三,大部分国内平台缺乏定制化内容,仅有ChinaXiv平台提供了感兴趣领域论文的定制推送功能,缺少对用户感兴趣领域的大数据统计和分析的结果;第四,国内各平台对不同的文献资源有其专有权和共有权,一方面造成不同数据库的重复收集,同时在用户使用方面需要单独购买不同数据库才能满足同一主题检索下的学术需求。

4. 数据版权管理缺乏妥善解决方案与标准

现有版权管理尚未解决版权归属的多元性,理顺出版商、作者、共享平台之间的版权关系,版权问题对于知识库设置单位仍存在风险。而且平台与期刊数据对接要求或标准方面,我国现有学术资源开放获取与出版平台的期刊收录流程与标准参差不齐。

三、我国公益科技期刊数据资源与出版服务平台建设建议

1. 平台建设战略选择

基于我国公益科技期刊数据资源与出版服务平台的SWOT战略分析,课题组提出了4种我国公益平台建设战略模式,包括优势-机遇(SO)战略——加快“走出去”“引进来”公益平台建设策略、劣势-机遇(WO)战略——精细化服务为导向的合作策略、优势-威胁(ST)战略——民营平台转国有的转型升级策略、劣势-威胁(WT)战略——调整结构性短缺满足科技需求策略(图3)。

图3 平台建设战略SWOT分析

2. 建设初步方案

(1)建设目标

构建科技资源开放创新生态体系,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和全球科技创新。建设国际化开放科学基础设施,以国家级公益科技期刊数据资源平台与专业科创期刊开放存取互补的资源体系,增加科技人员与公众科技期刊访问的可及性。

近期平台建设初期应以保障国民基本科研需求与数据获取为出发点,更多面向中国的作者和读者群体,远期目标打造全球通用的数据资源平台。

(2)建设主体

建设以政府主导,基于现有国家公益性平台主体建设,加大持续投入力度。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建设多中心的网络,推动科技成果传播与转化。

国家公益性平台建设需要持续性的、稳定的财政资助投入,以专项资金项目为主体。多元化资金投入可以参考中国知网的采购收入或我国图书馆采购量作为参考值。

我国数据平台建设可以分两步走,专科数据平台建设难度相对较小,可以参考美国PMC的建设形式,将医学或其他类专科平台先行建立,而后扩展至综合学科平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将申报项目按学科进行归类,且此分类被绝大多数科研工作者所认可,专科数据平台可以据此分类。再根据开放科学的趋势,平台的建设还应有预印本平台。所以,我们平台的类型主要有三类,详见图4。

图4 我国公益平台的建设路径

(3)管理模式

平台应构建职权分明的组织架构,提升平台管理运营效率(图5)。

平台采用现代化管理组织架构框架。根据职权(平台发展、运营、编辑等)不同来构建组织架构,比如应该有负责平台发展战略、资金募集等总体事务的董事会、顾问委员会、编辑委员会,以及各项事务的执行团队等。

平台组织架构的选拔应该公开、清晰且透明。平台应该制定选拔范围以及标准,并严格按照规定执行。选拔过程应从地域、利益等多方面综合考虑选拔人员。

平台组织架构应职权分明。各层级、各部门相互协作,互相监督。

图5 我国公益平台建设组织架构

(4)内容规划

关于公益平台的功能,需要考虑文献的全文下载为机构和个人免费使用,全学科与专科共建的思路,鼓励学科搭建自有的平台。

公益平台的搭建应加强检索功能的实现,致力于打造一个属于中国自己的微软学术、谷歌学术。在检索功能方面,搜索引擎应该内容全面;可提供稳定的访问权限,使得用户可以获取全文;每一篇文章具有独特的身份证“DOI”,这将更加规范检索和容纳更多的科研文献。随着科技的发展逐步实现跨语言的检索。

(5)保障措施

一是平台建设过程中做好多方衔接问题。首先是有效协调出版服务各个主体的利益,实现“不损害大出版商、期刊出版机构的利益,同时提携小出版社的发展”的良好业态局面。其次是有效实现新建平台与现在平台的数据、内容等衔接。

二是应重视数据安全问题。首先是监管力度。公益平台以政府资金为主,需要执行单位或者监管单位负责推进工作,将资金的效用更大化,促进公益平台的高效、高质量建设;其次是数字安全。基于网络平台的公益平台,应该高度重视数据安全问题,保证作者的利益,以防不良分子攻击和破坏。



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

智库观点|公益科技期刊数据资源与出版服务平台建设研究

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 发布时间: 2023-06-09 16:45

科技期刊资源平台是服务于本国公民科技交流、科技素养提升的基础建设,其作用的发挥受期刊平台建设、期刊发表语言、阅读下载数量、版权与访问费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美国、巴西等多国已形成国家公益平台与市场化期刊出版资源平台互补的局面,对于科研传播和使用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近年来国内各界对开放获取理念认可度的提高以及我国数字研发、大数据分析、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建设我国自有权威性公益性期刊出版平台的时机已成熟。在此背景下,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于2022年承接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项目开展“公益科技期刊数据资源与出版服务平台建设研究”,课题负责人为清华大学出版社副总编孙宇。本研究通过文献调研、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定性定量研究,推导出我国建设公益科技期刊数据资源与出版服务平台建设路径,并基于我国国情提出具体的建设建议。主要观点提炼如下:

一、我国公益科技期刊数据资源与出版服务平台特征

在对中国国家科技期刊开放平台、中国科学院科技论文预发布平台 (ChinaXiv)、中国科技论文在线、领跑者 5000(F5000)、SciOpen、中国知网、Pubmed Central、日本科学技术信息集成系统(J-STAGE)、韩国公益科技期刊数据资源和出版服务平台(KoreaMed Synapse)、巴西网上科技电子图书馆(SciELO)、非洲在线期刊(African Journals Online,AJOL)、瑞典开放存取期刊目录(DOAJ)等国内外12个数据平台的建设背景、建设目标、数据资源现状、运营措施与现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基础上,课题组开展了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提出“公益平台”是一种为进行各项公益活动所提供的工作环境或条件的集合,是为开展公益活动事业提供一切服务及保障而成立的一个机构或单位组织平台;也是一种将整合的各种公益力量和资源更直观和更直接地服务于公益需求对象,以追求公益效率最优化、公益效能最大化、公益损耗最小化为目标的创新公益模式。

科技期刊数据资源不仅包括作为科研成果载体的期刊或期刊中的文章,还包括科研成果相关的数据;出版服务平台是期刊和文章的出版和发表平台,建有同行评审机制和预印本服务,平台面向的是出版者、期刊或者采购机构的服务平台,提供语言润色服务和投审稿服务。而“公益性”是指平台不以盈利为目的,从用户角度来说,“公益性”是指用户能够免费使用学术资源获取等基本服务(图1)。

图1 公益科技期刊数据资源与出版平台定义

二、我国公益科技期刊数据资源与出版服务平台建设的问题与挑战

1. 政策体系缺乏系统性持续性

支持政策层面,我国亟需形成一个系统化、连续性的政策引导与支持体系。围绕我国公益期刊数据资源和出版服务平台的建设,出台纲领性文件,明确平台建设的总目标、总任务、总路线、总发展规划等,就平台的建设要素、建设主体、发展机制等出台相应的14个具体文件(详见图2)。

图2 公益平台建设支持政策体系

2. 资金来源缺乏持续的保障机制

我国现有大部分学术资源开放获取与出版平台的资金来源并不公开透明,各平台的资助模式大多为政府主导,因国家项目委托而建,由事业单位或公益性机构承建和运营,缺乏持续的保障机制完善系统功能与平台拓展。

3. 平台功能缺乏体系设计与符合用户的持续需求更新

第一,国内各个平台之间的功能管理,尚未有统一的所需功能的标准;第二,国内各平台的功能过于单一,除了基本功能外,各平台推出的拓展功能(期刊影响因子查询、论文推送等)太匮乏,单个平台无法满足用户的大部分需求;第三,大部分国内平台缺乏定制化内容,仅有ChinaXiv平台提供了感兴趣领域论文的定制推送功能,缺少对用户感兴趣领域的大数据统计和分析的结果;第四,国内各平台对不同的文献资源有其专有权和共有权,一方面造成不同数据库的重复收集,同时在用户使用方面需要单独购买不同数据库才能满足同一主题检索下的学术需求。

4. 数据版权管理缺乏妥善解决方案与标准

现有版权管理尚未解决版权归属的多元性,理顺出版商、作者、共享平台之间的版权关系,版权问题对于知识库设置单位仍存在风险。而且平台与期刊数据对接要求或标准方面,我国现有学术资源开放获取与出版平台的期刊收录流程与标准参差不齐。

三、我国公益科技期刊数据资源与出版服务平台建设建议

1. 平台建设战略选择

基于我国公益科技期刊数据资源与出版服务平台的SWOT战略分析,课题组提出了4种我国公益平台建设战略模式,包括优势-机遇(SO)战略——加快“走出去”“引进来”公益平台建设策略、劣势-机遇(WO)战略——精细化服务为导向的合作策略、优势-威胁(ST)战略——民营平台转国有的转型升级策略、劣势-威胁(WT)战略——调整结构性短缺满足科技需求策略(图3)。

图3 平台建设战略SWOT分析

2. 建设初步方案

(1)建设目标

构建科技资源开放创新生态体系,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和全球科技创新。建设国际化开放科学基础设施,以国家级公益科技期刊数据资源平台与专业科创期刊开放存取互补的资源体系,增加科技人员与公众科技期刊访问的可及性。

近期平台建设初期应以保障国民基本科研需求与数据获取为出发点,更多面向中国的作者和读者群体,远期目标打造全球通用的数据资源平台。

(2)建设主体

建设以政府主导,基于现有国家公益性平台主体建设,加大持续投入力度。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建设多中心的网络,推动科技成果传播与转化。

国家公益性平台建设需要持续性的、稳定的财政资助投入,以专项资金项目为主体。多元化资金投入可以参考中国知网的采购收入或我国图书馆采购量作为参考值。

我国数据平台建设可以分两步走,专科数据平台建设难度相对较小,可以参考美国PMC的建设形式,将医学或其他类专科平台先行建立,而后扩展至综合学科平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将申报项目按学科进行归类,且此分类被绝大多数科研工作者所认可,专科数据平台可以据此分类。再根据开放科学的趋势,平台的建设还应有预印本平台。所以,我们平台的类型主要有三类,详见图4。

图4 我国公益平台的建设路径

(3)管理模式

平台应构建职权分明的组织架构,提升平台管理运营效率(图5)。

平台采用现代化管理组织架构框架。根据职权(平台发展、运营、编辑等)不同来构建组织架构,比如应该有负责平台发展战略、资金募集等总体事务的董事会、顾问委员会、编辑委员会,以及各项事务的执行团队等。

平台组织架构的选拔应该公开、清晰且透明。平台应该制定选拔范围以及标准,并严格按照规定执行。选拔过程应从地域、利益等多方面综合考虑选拔人员。

平台组织架构应职权分明。各层级、各部门相互协作,互相监督。

图5 我国公益平台建设组织架构

(4)内容规划

关于公益平台的功能,需要考虑文献的全文下载为机构和个人免费使用,全学科与专科共建的思路,鼓励学科搭建自有的平台。

公益平台的搭建应加强检索功能的实现,致力于打造一个属于中国自己的微软学术、谷歌学术。在检索功能方面,搜索引擎应该内容全面;可提供稳定的访问权限,使得用户可以获取全文;每一篇文章具有独特的身份证“DOI”,这将更加规范检索和容纳更多的科研文献。随着科技的发展逐步实现跨语言的检索。

(5)保障措施

一是平台建设过程中做好多方衔接问题。首先是有效协调出版服务各个主体的利益,实现“不损害大出版商、期刊出版机构的利益,同时提携小出版社的发展”的良好业态局面。其次是有效实现新建平台与现在平台的数据、内容等衔接。

二是应重视数据安全问题。首先是监管力度。公益平台以政府资金为主,需要执行单位或者监管单位负责推进工作,将资金的效用更大化,促进公益平台的高效、高质量建设;其次是数字安全。基于网络平台的公益平台,应该高度重视数据安全问题,保证作者的利益,以防不良分子攻击和破坏。

Baidu
map